国家卫健委 | 国家疾控局 | 陕西省卫健委 | 宝鸡市卫健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无标题文档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 > 陕西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

陕西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编辑:佚名 作者:佚名 点击数:6607 更新时间:2014-05-15 15:05:57   

陕西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
陕卫应急发【2009187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有效保障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等预案。

   1.3 适用范围 

陕西省范围内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条件的卫生应急工作适用于本预案。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自然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所引发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陕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

    自然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所引发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事件,以及核和辐射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等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按照相关预案执行。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协作,明确职责;依法规范,及时响应;社会动员,依靠群众。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指挥机构

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

    陕西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指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卫生厅厅长担任,副组长由各分管厅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厅办公室、应急办、规财处、疾控处、医政处、法监处、妇社处、农卫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中医管理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省健康教育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各市区卫生局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内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对于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根据卫生应急工作需要,领导小组可以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整合灾区卫生应急指挥组织,在灾区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前方指挥部,统一指挥、组织前方卫生应急工作。

2)派出联络组或联络员,深入灾区及时了解灾情、伤病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各项卫生应急措施落实情况,指导灾区卫生应急工作,并向派出部门报告和提出工作建议。

2.2日常管理机构

常态情况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承担卫生应急管理职责的其他内设机构)负责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日常管理。自然灾害发生后,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承担卫生应急管理职责的其他内设机构)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各项工作。

2.3 专家咨询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负责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准备和现场处置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对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提出建议等。

2.4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采供血机构是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部署,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

2.4.1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灾区和群众临时安置点的紧急医疗救援、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心理救助等工作,并负责伤情、病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报告工作。

急救中心负责灾区伤病人员院前急救、转运,并负责伤情、病情和疫情等信息收集报告工作。

2.4.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灾区和群众临时安置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收集、报告、调查与处理工作、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环境卫生评价、指导开展环境消杀灭等无害化处理和健康教育工作。

2.4.3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灾区和群众临时安置点饮用水、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2.4.4 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负责灾区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紧急采集、储备、供应和相关信息报告。

 

3 应急准备

3.1 预案制定

省卫生厅负责制定《陕西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并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类别,制定相应的卫生应急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

各市区卫生局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负责组织制定本地区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制定本机构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建立相关应急工作制度。

3.2风险评估

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伤病风险和传染病疫情等健康危害进行评估,检查卫生应急工作准备情况,要求有关单位落实卫生应急防范措施。医疗卫生机构要评估本单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并对可能出现的因自然灾害导致水、电、气等能源供应中断而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3.3 卫生应急队伍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加强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

根据专业特点和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需要,为各类卫生应急队配备相应技术和物资装备(包括医疗设备、快速监测设备和试剂、药品及疫苗、消杀灭药品和工具,个人防护装备、卫生应急服装和标识,交通工具、通讯、办公、后勤和生活物资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卫生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必要时接种相关疫苗,降低应急救援人员发生人身伤害的损失,并预防相关疾病的感染。

3.4 培训与演练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制度,对各级卫生部门承担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职责的队伍和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3.5 经费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协商政府相关部门安排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3.6物资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药品和疫苗、医疗器械和设备、快速监测设备和试剂、消杀灭药品和器械、个人防护用品等)储备机制,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建立储备基地或供应点(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要满足需要),保障卫生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本单位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和管理机制,根据本地区易发和常发的自然灾害风险情况,储备适量的卫生应急物资,定期检测、维护卫生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3.7 基础建设准备

    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时,责任单位和部门在项目设计和设施配套方面,要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

    3.8交通运输保障

    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配备满足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需要的交通工具。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铁路、交通、民航、航运、公安、军队、武警等有关部门,保证卫生应急人员、伤病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在特殊情况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卫生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3.9 通信与信息保障

    卫生部门要结合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通讯基础设施和现有资源,依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网络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报告通讯网络体系,保障和维护信息安全通畅,确保及时掌握和报告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信息。

3.10建立协调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与民政、气象、水利、地震、农业、林业、环保、交通、电力、公安等相关部门,以及军队和武警的信息通报、工作会商、措施联动等协调工作机制。

3.11 健康教育

卫生部门要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特点和工作实际,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常识,提高社会公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救能力。协调媒体向社会宣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科学知识。

3.12 科研

有计划地开展应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相关科学技术研究。

 

4 分级响应

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后,灾害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当地政府或民政等部门的灾情通报后,应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人员赶赴事发地,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对当地灾情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能力做出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灾情、伤情、病情、疫情进行分级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响应级别。

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卫生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Ⅰ级、Ⅱ级应急响应分别由国家、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Ⅲ级、Ⅳ级响应分别由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支援。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灾区应急工作需要,可以对响应级别作出调整。对卫生应急能力薄弱、敏感等地区可适当调高响应级别。

   4.1 响应条件

4.1.1 Ⅰ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启动Ⅰ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Ⅰ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国务院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按照国家卫生部及省卫生厅要求,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响应启动后,非灾害地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服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调度,对灾害地区给予必要的卫生应急支持。

4.1.2 Ⅱ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启动Ⅱ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Ⅱ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省级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卫生应急响应启动后,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要求,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4.1.3 Ⅲ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启动Ⅲ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Ⅲ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市级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卫生应急响应启动后,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请省卫生厅支持。灾区县级卫生部门按市卫生局的要求,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灾区卫生应急工作。

4.1.4 Ⅳ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启动Ⅳ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Ⅳ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卫生应急响应启动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工作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4.2响应措施

4.2.1信息收集与报告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实行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日报告制度,将灾情、伤情、病情、疫情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进展情况和卫生系统因灾损失情况等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进行报告。加强与有关部门信息沟通和联系,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所有救灾防病信息要按国家有关要求及时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没有条件的地方要利用传真、电话等方式迅速报告。

灾害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灾害对人的健康地危害程度、伤亡损失情况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卫生学评估,研究提出应重点开展的救援措施以及医疗卫生人力、物资、外援等需求意见。各级疾控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编写灾区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报告,对灾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发展趋势,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参考。

4.2.2医疗救援

参与医疗救援的医疗机构和人员要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等工作,在群众临时安置点、交通站点、抢险工地等人群聚集的地点设立临时医疗点,组织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确保伤病员和抢险工作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如因灾伤病人员的数量较多,超过本地医疗机构救治工作负荷,为及时、有效对伤病员进行救治,可根据情况,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和交通运输、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将伤病员集中运送至外地(省)治疗。如因灾造成大量危重伤员,为提高救治成功率,可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危重伤员集中在医疗条件好、救治治疗高的医院救治。

4.2.3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

灾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灾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实行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因停电等原因不能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信息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临时改用电话或人工报送的方式报告。

4.2.4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根据受灾地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及时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性服药和应急接种等工作。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核实诊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监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工作。

4.2.5食品、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

加强灾区食品卫生、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依法对饮用水单位供水活动和公共场所卫生实施监管。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指导群众临时安置点集中配餐的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工作,防止食物中毒、介水传染病等发生。

4.2.6环境卫生处理

   指导灾区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指导做好人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对住房、公共场所和安置点及时采取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卫生措施。根据工作需要,在灾区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4.2.7卫生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与宣传部门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向媒体和公众做好自然灾害风险沟通工作。

4.2.8心理援助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协调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协同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4.2.9重点人群、安置点和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对重点人群、群众临时安置点和来自灾区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因灾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道路的人员,抢险救灾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发现传染病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扩散。灾区医疗单位对外来人员加强疾病监测,必要时疾控机构按照有关审批程序报经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做好孕产妇、老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重点做好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督监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控等工作,指导设置和修建临时厕所,开展环境卫生监测、消杀灭处理、卫生宣教和必要的预防接种等工作。

4.2.10自救与防护

受灾的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开展自救工作,尽快恢复医疗服务功能。对因电、水、油、热、气(汽)等能源供应中断造成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正常开展的医疗卫生机构,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协调有关单位,调拨发电机、净水器等仪器设备和有关能源,尽快恢复能源供应。救灾人员要注意做好个体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4.3响应的终止

灾情稳定,经启动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确定应急阶段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结束,已经进入恢复重建和灾后防疫阶段,可以做出进入恢复重建和灾后防疫阶段,可以做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决定。

 

5 恢复重建与总结评估

5.1恢复重建

要科学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将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重建项目纳入当地政府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争取优先进行安排,确保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

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要继续做好灾后防病、心理和肢体康复工作,开展灾民回迁前的卫生学评价,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

5.2  善后处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参与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的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等,要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

5.3 总结与评估

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过程中,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对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工作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措施。

在卫生应急响应终止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总结评估,认真分析工作中好的做法、困难和经验教训,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总结评估情况。

 

6 责任与奖励

6.1 责任

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6.2  奖励

对参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7 附则

7.1  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严寒、低温雨雪冰冻、高温、雷电、灰霾、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7.2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省卫生厅制定和解释,并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

7.3  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上一篇: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0号)  
            下一篇:陕西省卫生厅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复制地址  打印本页     

  • 版权所有: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Email: baojicdc@163.com   疫情专报电话:0917-3361329(工作时间8小时内) 0917-3366885(节假日及8小时外)
  • 陕ICP备16015266号